上级来文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上级来文 > 正文

河南省教育系统 2024 年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4-07-15        浏览量:


为扎实做好2024年全省教育系统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河南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低碳转型战略2024年工作要点》(豫发改环资〔2024〕207 号)《2024年河南省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豫事文〔2024〕38 号),结合全省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创新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托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全省节能宣传月等主题活动,充分运用线上线下资源,通过主题班会、校园主题倡议活动、环保海报设计活动和学校官网、短视频拍摄、微信公众号推送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活动。开展节水、节能、降碳、粮食节约、爱绿护绿等课内外生活实践活动,加强培养广大师生节能环保意识,提高教育系统节能降碳水平,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助力生态文明和美丽河南建设。


二、持续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教学活动

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精神充分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鼓励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对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学前教育阶段着重通过绘本、游戏、动画等方式启蒙幼儿生态保护意识和培养绿色低碳生活习惯;基础教育阶段在多学科教学中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理念和相关知识,开展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鼓励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校本课程。高校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精神等有关内容有机融入高校课程,开设生态文明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继续加强教师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培训,在师范生课程体系、校长培训和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加入碳达峰碳中和最新知识、绿色低碳发展最新要求、教育领域职责与使命等内容,加大推动教师队伍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力度,提升传播绿色低碳知识能力。

三、开展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评选活动

根据工作安排,结合教育系统能源资源节约实际,充分挖掘能源资源节约先进典型案例,积极开展2024年度教育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遴选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发挥教育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配合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工作,继续推进2023-2024年节约型教育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复核工作,鼓励教育公共机构申报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等称号,并在全省范围内做好宣传推介工作。

四、推动绿色清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推进新建和既有教育公共机构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因地制宜推广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中深层地热、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等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优化教育公共机构用能结构。各级各类学校要科学推进校园绿化工作,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增加自然景观水体等绿化手段,增加校园绿化面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五、积极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各高校要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强化节水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进用水管理模式、优化供水系统、引入智慧节水管理、探索非传统水源利用。各高校要完善节水工作机制,建立用水统计台账,严格计划用水管理,自查整治超定额、超计划等用水问题。到2025年底,各高校一级和次级水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智慧用水监管平台运行覆盖率达60%,洗浴、饮用水控系统覆盖率达 100%,鼓励校园景观、绿化等优先使用非常规水源,积极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全面建成节水型高校。

六、加压推进节能设施改造

坚持把能源节约贯穿于教育公共机构运行全过程、各环节,聚焦空调、电梯、供暖、制冷等重点用能设施设备和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部位,加压推进节能减碳改造。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自筹资金建设、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形式推动更多节能改造项目落地。省直教育公共机构要抓实抓好省财政资金支持的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改造项目的建设,确保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改造任务并按要求报送工程进度。

七、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相关人才培养

根据国家和省“双碳”工作部署,各高校要从服务全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出发,聚焦“双碳”战略需求,加强相关领域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备条件和实力的高校要加快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材料、绿色化工、碳排放权交易、碳汇、绿色金融等新兴学科专业建设。鼓励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在相关学科专业中增加绿色低碳方向。探索建设绿色低碳领域研究院,深化产教融合,加大绿色低碳领域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与绿色制造领军企业合作,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支持高校联合科技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建成一批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开展绿色低碳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返回顶部